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主任,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READ MORE《萬歷十五年》一書自問世以來,暢銷多年經(jīng)久不衰。黃仁宇采用了一種 “大歷史觀”的新穎寫法,讓任何人都可以幾乎無障礙地去接觸正史,在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歸總和羅列。那么《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到底講了什么?讀者又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發(fā)與思考?
READ MORE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它有著3000多年建城的歷史,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周口店“北京人”、燕都薊城、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城、清北京城到新中國首都北京,不同時期的北京都為人類留下無數(shù)歷史文化瑰寶,這座城市歷史厚重、輝煌也在不斷地煥發(fā)出新魅力。
READ MORE從古到今,人們一邊讀書看書,一邊用心吐字、用愛歸音,把對作品的理解用有聲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手段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于是,就有了朗誦——這門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形式。那么朗誦藝術(shù)該怎么表達呢?如何去挑選朗誦作品?
READ MORE從《新中國未來記》到《點石齋畫報》,清末民初,有關(guān)未來時空想象的文字與圖像非常豐富。這已然過去的“未來”,不僅是過去,還將經(jīng)由我們形塑著未來。細數(shù)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各領(lǐng)域知識分子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分享他們在歷史中打撈的“過去的未來”。
READ MORE《從文自傳》用沈從文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對他地面上二十多年所過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的回憶。讀《從文自傳》,既可溫習作者的生命發(fā)展歷程,也可以重溫湘西那片土地永恒的生命與活力,詩意與純凈,找到你人生的轉(zhuǎn)機。
READ MORE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抗疫手段來說,日本可能相對“佛系”,沒有強制性社交禁令、沒有方艙醫(yī)院、沒有大規(guī)模篩查,但日本的新冠肺炎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佛系抗疫”的日本具體采取了哪些抗疫措施?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READ MORE《中庸》是一部體現(xiàn)了中國思想最高水平的圣典。它也是最能展現(xiàn)中國人人生智慧和哲學洞見的著作。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待人、交友、為政、處事,要得心應手,恰到好處。在競爭激烈,人際關(guān)系復雜的今日,研讀和借鑒《中庸》中的智慧,顯得彌足珍貴。
READ MORE正如我們眺望2120年,20世紀的人也對今天的我們抱以強烈的好奇。2010年,上海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這也是中國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然而,在100年前的近代中國,已有人預言了百年后的這次盛舉。這個想象是“空中閣樓”還是“有憑可依”呢?
READ MORE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歷史學家黃仁宇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jié),把明朝歷史的關(guān)鍵處剖開給你看。讀《萬歷十五年》,打開你閱讀歷史的新視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