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萊山區(qū)圖書館邀請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大學教師馬興波為市民朋友帶來萊山講堂國學沙龍《提綱挈領讀<論語>》主題講座,現(xiàn)場20余名熱愛文學的市民朋友到場參加。
READ MORE3月19日,萊山區(qū)圖書館邀請魯東大學張煒文學研究院教授李士彪為市民朋友帶來萊山講堂國學沙龍《蘇軾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主題講座,現(xiàn)場20余名熱愛文學的市民朋友到場參加。
READ MORE《戲鴻堂帖》又名《戲鴻堂法帖》,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明代董其昌選輯晉、唐、宋、元名家書跡及舊刻本鐫成。取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鐘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晉唐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后毀于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戲鴻"。
READ MORE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趙孟頫時年五十七歲。這年九月,受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之邀,趙孟頫結(jié)束了在杭州十年的江浙儒學提舉之任,取道運河北上大都。離開杭州時,趙孟頫的好友吳森決定陪他同行。吳森是嘉興的大藏家,他隨身攜帶了一本家藏的《定武蘭亭》(五字損本)。九月五日,當船行到湖州南潯的時候,趕來送別的僧人獨孤長老也帶了一本《定武蘭亭》(五字不損本),并將它送給了趙孟頫。在船從杭州到大都(今北京)的34天的行程中,得以賞玩兩本《定武蘭亭》,并對“獨孤本”時時展讀、臨習,頗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寫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稱之為《蘭亭序十三跋》。
READ MORE《四庫全書》是乾隆年間由政府組織編纂的一部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類的寫本大叢書,四庫一般是指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四庫全書》編成后,分藏內(nèi)廷四閣和江南三閣,即文津閣、文源閣、文淵閣、文溯閣、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隨著中國的命運沉浮,七部《四庫全書》只有文津閣內(nèi)的藏本保存完好。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nèi) 務部運歸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遂至于今天,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本期講座中,謝冬榮老師將為大家詳細講解《四庫全書》。
READ MORE《永樂大典》的成書,是明朝“文治”政策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該書保存了大量的佚文秘籍,不僅種數(shù)甚多,且大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后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本期講座中,陳紅彥老師將為大家詳細講解。
READ MORE“非遺民俗品年味”活動圍繞《CNKI群藝學堂》平臺的美育課程內(nèi)容,精選了與非遺民俗相關的視頻課程,在春節(jié)活動期間,面向廣大讀者免費開放學習。
READ MORE《神奇的京劇》由國家一級演員,梅蘭芳親傳弟子李玉芙老師講授,李玉芙老師緊扣“神奇”二字,講述了京劇的種種神奇之處。先是談及她個人的學習歷程,回顧了梅蘭芳先生對她的教導,以及梅先生的神奇之處。隨后講述了京劇在國內(nèi)外引起的影響之神奇、京劇題材與表演之神奇、京劇服飾化妝之神奇等,為我們揭示了京劇之令人驚嘆的神奇之處。
READ MORE提到鬃人,相信很多人都比較陌生。鬃人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始創(chuàng)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chǎn)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16厘米,設計巧妙、制作精細。
想了解鬃人的制作工藝嗎?想感受鬃人藝術的神奇之處嗎?今日將帶領大家學習“非遺民俗品年味”系列課程的第二講:盤中有好戲,揭秘鬃人藝術的獨特魅力。
“非遺民俗品年味”活動圍繞《CNKI群藝學堂》平臺的美育課程內(nèi)容,精選了與非遺民俗相關的視頻課程,在春節(jié)活動期間,面向廣大讀者免費開放學習。
READ MORE